上午,一位老顾客带着一把锈迹斑斑的刀具来到小店请求夫妇俩帮忙打磨,几句寒暄后,夫妻二人开始了忙绿的一天。
“磨刀和打刀一样都是细活,‘磨’这一道看似简单工序却又大学问,角度过大容易伤刀刃,角度过小又难以磨快,心要细、要静,刀才能打磨的好。”刘敏章说。
磨刀时得万分小心,稍不留神就容易“磨”到手。刘敏章告诉记者,伴随夫妻二人制刀几十年的砂石器也有‘淘气’的时候,最近几年,眼力大不如从前,磨刀过程中分了神,会不小心被‘它’削一口。
做刀的工艺,就是制作一把好刀刃,打磨这道工序就得下狠工夫。张德圆常常教导妻子刘敏章如何正确打磨刀刃。正是靠着在质量上的严把关,才使得张德圆家的手工刀在创业商场里小有名气。
短短半小时,小店就迎来了两拨顾客。“抽空来这里做把好刀,都是纯手工打造,就是冲着这个来的。”徐女士说,老早就知道菜市有一家刀匠铺,店里老两口都是制作手工刀的能手,今天特意来定制一把。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化的应用,市面上批量生产的刀器,工艺越来越精美,产出效率也是远高于人工打造,纯手工刀很难有市场前景,此外,复杂细致的打磨过程也时刻考验着制作者的体力。夫妇俩已是75、76岁的高龄, 就算是锯一块小小的木质刀把,对他们来说也颇为吃力的。“不服老不行,老伴手脚不利索,现在主要是我得来做刀。”刘敏章眼神中略显无奈,“长时间站立,弯腰打磨刀具,耗费了太多力气,人老喽。”
记者问起刘敏章准备什么时候“退休”,将这门技艺传给下一代时,夫妇俩会意地对视一眼。“对于学好一门传统手艺,合适的传承者难寻啊。”由于老人的儿子都有着自己的事业,外面招来的年轻学徒学了一阵,还是半途放弃了。“年轻的看不上,只有靠咱们老一辈继续守着这么手艺。”张德圆叹了口气。
老态龙钟的磨刀石、虎钳、砂石机。打磨“老三件”伴随了张德圆刘敏章数十年载,如今机器早已光泽不在。
“自己这些年头做过的刀,恐怕两间这样的铺子都装不下哟!”张德圆自豪地说。 如今,像张德圆夫妻这样的老手艺人越来越少。他们一旦退休,这门曾经吃香的手工艺也会湮没在闹市之中。
“与刀相处了大半辈子,舍不得丢了这门手艺。”张德圆说,人还好好的,只要还能动,就会一直将刀做下去。虽然当前生意日渐冷清,但张德圆坚信自己这手艺还有用武之地,他认为刀匠这个行业带给他的不只是一份生活的保障,更多是对年少时梦想和情怀的坚持。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郭凤林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