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1-02 09:26:21 雅安日报
常言道,父债子偿,天经地义。大家普遍认为,父母去世后留下的债务,理应由子女偿还,但在现实生活中,“父债子偿”是否具有法律依据呢?
在司法实践中,若父母去世留下遗产和债务,继承人中如有未成年子女,是否应当为未成年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近日,雨城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被继承人债务清偿纠纷案。让我们一起从这起案件的办理中找找答案吧。
案情回放:
同事离世,3万元借款何去何从?
刘某与张某系同事关系。2023年3月,刘某以个人资金紧张为由,通过微信转账方式,向张某借款3万元,并签订借款合同,约定于2023年11月、12月分两次还清借款,逾期未偿还,按照月利率1.1%支付逾期利息。可是到了约定时间,张某没有收到还款,等到的却是刘某的死讯。刘某死亡后,张某诉至法院,要求刘某的妻子、女儿及父母在继承刘某的遗产范围内,共同偿还债务。
法院审理后查明,刘某名下并无财产。刘某生前购买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其死亡时个人账户余额为13713.03元。刘某的妻子已从社保部门领取该款项。如今,只有该款项可作为刘某的遗产,由妻子、女儿、父母四位继承人继承。
在审理过程中,刘某的父亲书面表示放弃继承刘某的遗产,并表示自己的孙女小刘仅2周岁,系未成年人,希望能给小刘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以便保障其基本生活。
案件审理:
除未成年继承人外,其余继承人在继承范围内偿还债务
法院审理认为,合法的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张某微信向刘某转账3万元后,双方签订借款合同,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借贷合同合法有效,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各自义务。现借款期限届满,刘某未能按照合同约定还本付息,已构成违约,应承担偿还借款本金并支付利息、律师费的合同义务。
因借款人刘某已去世,故本案应为被继承人债务清偿纠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五十九条规定,分割遗产,应当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但是,应当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第一千一百六十一条规定,继承人以所得遗产实际价值为限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超过遗产实际价值部分,继承人自愿偿还的不在此限。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对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可以不负清偿责任。
本案中,刘某去世后的遗产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余额13713.03元。其父母、妻子、女儿作为刘某的第一顺序继承人,在继承遗产的同时也需要继承债务。刘某的父亲书面表示放弃继承,对刘某的债务可以不负清偿责任。其他三位继承人均未作出放弃遗产继承的意思表示,同时刘某生前并未立遗嘱。故刘某的遗产应由其母亲、妻子、女儿按照法定继承进行继承,每人继承份额为4517.01元。因刘某女儿小刘仅2周岁,考虑到为小刘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将影响债权人债权的清偿率,承办法官将刘某名下的遗产情况、刘某妻子和女儿的生活现状如实告知原告张某,并向张某释明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及必留份规则的相关规定。经过耐心的释法和沟通,原告张某对此表示认可。最终,法院判决为小刘保留了全额遗产4571.01元,刘某母亲、妻子在继承刘某遗产9142.02元范围内偿还张某债务9142.02元,同时驳回了张某的其他诉讼请求。判决后,双方均服判,未上诉,现判决已生效。
法官说法:
“父债子偿”必须符合相关法律规定
法官介绍,“欠债还钱”是做人的基本诚信,但“父债子还”并不符合现行法律规定。父母与子女是两个独立的民事法律关系,根据合同的相对性,负有还款义务的主体是债务人。债务人死亡并不意味着其债务的“消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一条规定,债务人去世后,继承人要在继承的遗产实际价值内承担被继承人税款及债务的清偿义务,放弃继承的可以不负责偿还债务。同时,“父债子还”是一种有限清偿责任,而非无限清偿责任,即继承人仅在接受遗产的实际价值范围内承担清偿义务,对于超出遗产实际价值的债务不负清偿责任。如果继承人自愿偿还超过所得遗产实际价值的债务,法律对此也并不进行干预,这属于继承人的权利自治,但继承人清偿后,也不得以限定继承原则为由请求返还。
对于特殊群体适用“必留份规则”。未成年人、60周岁以上老年人、重度残疾人、精神病患者等都属于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在遗产继承中应结合当地基本生活水平、遗产价值情况、继承人实际生活需要,为其保留一定的财产份额,以保障特殊群体的利益。
本案中既涉及未成年人小刘的利益,又涉及债权人张某的利益,如何平衡和兼顾双方的利益诉求?法官从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个体生存权优先出发,在被继承人债务清偿纠纷案件中适用了“必留份规则”,在刘某的遗产范围内,为小刘继承部分保留了全部遗产份额,作为其生活保障,给予未成年人司法关爱和保护,既展现了法官对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基本生存权,又维护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使司法有力度更有温度,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陆竞颖 本报记者 李晓明
审稿:程普 白雨锶
责任编辑:郭涵
来源:雅安日报 日期: 2025-01-02 09:26:21
编辑:郭涵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